新课改需要教研员做什么
果酸怎么用-企业员工工作总结
新课改需要教研员做什么?
2006-02-10
记者
张圣华
随着素
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教师和学
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加强,
与此同时教育改革与发展也取得了一些
令人瞩目的成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在一
些人看来,
教研室传统的管理和指导甚至成为
教育改革的障碍,
这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是与非的争吵声中,
地处胶东半岛莱州湾
畔的莱州教研室努力
降低研究
重心,
积极转变教研职能
,
在指导研究
服务的过程中促进了教
研员的专业成长,
受到了基层学校和教师
的欢迎,
因此我们就当前的几个热点问题专访了山
东莱州教研室
赵建军主任
(
以下简称
“
赵
”)
。
到学校去
解决实际问题
记者:
在
新课程背景下,
教研部门的职能转变已经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
您认为教研室
的职能及工作方式有哪些变化?
赵:作
为业务主管部门,在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室如何
摆正自己的位置
,调整同基层学
校的关系,
如何
为学校
和师生的内涵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
是摆在我们教研室面前的
现实
问题。相对于基层学校而言,教研室的新定位可概括为四方面:
研究、引领、指导、服务。
以往,教研室与基层学校的关系是
“
我要求你什么
”
,
“
你应该做到什么
”
,而现在是更
多
地关注
“
你需要什么
”
、
“
我能给你什么
”
、
“
我们能一起解决
什么
”
。
教研室不应该是新课程的
p>
“
中转站
”
,而应
该是
教学研究中心、新理念辐射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教学服务中心。
< br>基层
的学校需
要尊重和激励,
需
要专业到位的指导和服务,
需要个性化的帮助和助推
,
教研室要
把自己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深入到
课堂,更多地进行具体指导、创造条件、提供资讯,
最大限度地引领基层学校在不同的起
点上获得自主、和谐、持续的发展。
记者:
教
研室职能的转变直接导致教研员角色的变化。
您认为应该对教研员提出怎样的
新要求?
赵:随着教研室职能的转变,
教研员
的研究空间、研究内容、
研究方式乃至个人的价值
趋势
必产生质的变化。为此,我对教研员提出了以下新要求:
一要将
服务作为专业生存状态第一要职。
教研员不是发号施令的领导者,
教研员应该从
原来的单纯的研究性工作方式和高高在上的专业状态中自我解放出来,<
/p>
由单向的灌输转变为
以
多维互动,
“
先做师之生,再做师之友,后做师之师
”<
/p>
。
二要有自己的思想。教研员不能当新课程、新理念的
“
搬运工
”
,而要有自
己的思想、自
己的思考,
有超越课程的专业意识。
要
把学习和交流作为专业生活的支撑,
由以教材教法
为
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研教和研学为中心的课程教研。
三要深
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教研员要提倡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民主作风,面向基层,
融入课堂
,
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
要走近一线教师,倾听他们
的困惑,
发掘解决
现实的问题。专业引领要到位,
但不能越位,
与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共
同打造专业学习、学术交流、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的共同体。
记者:您能否从实践层面谈谈教研员应如何践行专业引领的新职能?
赵:<
/p>
新课程改革过程是一个科学的民主共建的过程,
不是按照专家设计
的图纸进行施工
的过程。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到底怎么改,专家
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
实践中也没有可供遵
循的模式,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靠广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并肩探索和解决。
在这个
过程中,教研员作为课改共同体的一分子,应带着疑问、
困惑和理性先行,
将专业引领有机
地融合在基层实践中。
首先,为专业引领打好
“
底色
”
。从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是打
“
底色
”
,教研员打好这一
“
底色
”
尤为重要。
读书
理应成为教研员专业引领的内源性需求。
在与经典对话中、
在大
师的
引领下,教研员可以走出狭小、走出平庸,走好专业引领之路。
其次,要把尊重作为专业引领的
“
支撑
”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时间和过程,在基层学校,
一些教师开始
不能适应新课程,
感到有压力
,
是完全
可以理解的。
在观念到行为的转变过程
中,教研员应多
为一线教师创设一个信任的、
允许犯错误的氛围,
不应过多地指责教师,要
让教师
得到尊重和期望,获得心理上
的解放。
第三,
要通过反思使专业引领更为厚
重。
反思是成长的阶梯
,
反思有利于促
进教学实践
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促进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p>
有利于促进理论素养的提高。
教学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