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交流材料: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部门经理述职报告-人民的名义网盘资源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交流材料:为学患无疑,
疑则进也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第一小学
卢玉如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质疑最能
调动学生
读书、
思索、
问答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
的思维能力,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
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潜心的研究,
是很难发现问题的。
是的,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
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集·语录下》<
/p>
一、疑字词,则掌握也
字词的教学一般是放在低年级,在高年级对字词的教学
就不算是重点了,可是这也不能掉以轻心。也许由于本人对
字的结构和
含义有较大兴趣,故在课堂上这种兴趣也潜移默
化地“传染”给学生了。因此,我们在研
究中掌握了几种便
于自己对字词掌握的记忆法。
特写一:偏旁记忆法。对《燕子》
中的“俊俏”和“添”
字的理解。王某同学是这样思考的:“‘俊俏’从结构上讲
它是‘亻’因此,它应该跟人有关系,而且我们经常听说,
这男孩子长
得很俊俏,而且这个词一定是用在男人(性)身
上,
因为,
p>
我很少甚至没有听说过,
有人说这女孩子很俊俏。
< br>”
哈哈!分析得多有意思呀!这一个词给他这么一说,是没有
人不会写的了。想不到,这么一个回答还达到了“一石
激起
千层浪”的效应,接着就有一个同学说:“带‘山’字旁的
‘峻峭’一词,那一定跟山有关系了。”
对“添”字的理解。陈某同学就这样质疑:燕子为春天
增添了许多生机。
也就是说多了小燕子,
春光
更加有生机了,
那“添”字就不在是“小”了,因此要“多一点”。看,还
要费唇舌去讲解吗?
特写二:理解词义记忆法。《渔歌子》中的“箬笠”和
“蓑衣”
的区别。多少同学背的时候滚瓜烂熟,可是要求默
写下来就“张冠李戴”。于是在课堂上
我又把机会还给他们
自悟自解。李某同学这一奇特的理解,至今让我们每个同学
都能得心应手地默写出来。他说,“箬笠”就是指用竹篾、
竹叶做的斗笠
,那既能戴在头上又能挡住“斜风细雨”应该
在选料上硬一点(用竹子咯),而穿在身上
的用草或用棕编
制的雨衣(蓑衣),我看为了舒服应该是采用软一点的材料
(草)
,
所以,
从硬和软的
材料来看
“戴”
在头上的要用
“竹”<
/p>
(箬笠),“穿”在身上的要用“草”(蓑衣)。哈哈,想
得太妙
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声。相信,你也不会
写错吧?
特写三:编故事记忆法。《桃花心
木》中的“勃”字,
生字检查反馈回来有部分同学把
“力”
p>
字旁写了
“反文”
旁。
因此,很多同学就开始对这个字进行研究。有位同学的思维
太有创意了,
他说:
“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
‘+’
‘冖’
< br>‘子’
‘力’,记住这个字,我能编个故事帮助记忆。少林寺有十
个和尚很有力。”同学们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只
见他不慌不忙地解释
说:“十个代表‘+’;和尚是剃光头
发的就是
‘冖’
;
和尚既是剃光了头发,
又是男的就是
‘子’
;
很有力就不用说了,砖头都能撞碎,怎
么不有力呢?”在笑
声中,这个“勃”字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生根了。
特写四:理解内容记忆法。
在学习《月光曲》时,部分
同学把“恬静”跟“甜静”混淆了,当把这个空间还给他们<
/p>
思考时,
梁某同学就从课文的内容去掌握这个词。
他说:
“那
是因为贝多芬的曲子弹得感情很深入了,让
盲姑娘陶醉了,
这种醉是从心里发出来的一种宁静,
体现在她的
脸上。
所以,
‘恬静’的‘恬’字应该是‘忄’”对呀,要是不
懂得文章
中的内容,这个词他怎么能理解得这么透彻呢?
故此,在学习新的一课时,他们预
习的时候很注重对文
字的研究。如《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抹”字,没有人把右
边的
“末”
写成
“未”
。
积累运用四中的
“白铁无辜铸佞臣。
”
中的“佞”就没有人敢写成“双人旁”了(有个同学说一个<
/p>
人不能娶两个女人呀)。我没有阻止他们不科学的记忆法,
只要他
想学,那就是教学的目的了!
<
/p>
中国的汉字太有意思了,要是我们能给他们留有思考的
空间,中国
文化会散发出惊人的魅力。只有鼓励学生质疑,
大胆展开联想,打破思维的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才能启迪
思维,培养出创
造性的人。
二、疑朗读,则解惑也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
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就
会逐步深化。”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的道理吧。
在学习《燕子》一课时,出示:“
青的草,绿的叶,各
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
天。”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因为他们知道加分的机
会又到了。(我
们班其中有个加分条例就是课堂上谁愿意提
问题,
一个问题就加
一分,
这分数跟期末评优有联系,
哈哈,
小孩子还是希望能拿个奖回去“炫耀”一下的。)于是,同
学们纷纷地自己练读。其中
王某同学站起来读,其他同些就
对他的朗读进行了评价(从朗读的准确性,停顿,声音,
感
情等方面)。卢某评价说是:“读的很准确,停顿得当,大
家
都能听到他的声音,而且很有感情。”被评者听得津津有
味,我也给他肯定。但这时陈某
同学说:“我赞同卢某的说
法,但我觉得‘赶集’一词没有读出味道来。我在预习这一<
/p>
课的时候,
我是不知道
‘赶集’
是什么意思。
但我问了爷爷,
他说:‘我们常平
以前日子后面带有
1
,
4
,
7
数字的日子称
‘当虚’
,
这天买卖的人特别多,
水泄不通,<
/p>
那场面多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