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表格版全册教案
花满楼简谱-自相矛盾的近义词
1
●
第一单元负数
●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时间
负数的意义,负数的读写法等
分配
讲授
练习
18
分
22
分
教学
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
数”的意义。本课时教学,先通过以电视台天气预
报为例,说出一年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
气温,从而引入了负数这一概念。从而让学生
理念
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理念。
1.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负数产生的过程、意义,对负数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
2.
使学生能正确地读写负数。
目标
3.
能
对生活中有关负数的事物产生兴趣。
教学
3.
能
对生活中有关负数的事物产生兴趣。
准备
1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说一说对温度的认识。
教
学
(
p>
3
)让学生根据了解到的信息进行交流、讨论。
流
①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认
识和想法,与同学分享你的知识,解答你的疑问。
程
②汇报交流情况、认知结果。
③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简要的说明。
2
.教学例
2
(
1
)出示银行存折,观察存折中的数据。
< br>
(
2
)说一说:这些数各表示
什么?
(
3
)以“
500
”和“
-500
”为例,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
(
1
)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
(
2
)说一说:从图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知
道什么?
(
2
)说一说“零下××度”是什么意思,怎样表示?
2
.揭示课题
师生共同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负数。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
1
(
1
)以电视台天气预报为例,说一说某些一年中出现的最高
气温是多少,最低气
温是多少等等。
2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
教
学
流
程
板
书
5
.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对负数有了哪些认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
p>
1
~
3
题
四、布置作业
认识负数
3
.认识负数
(
1
)联系“
16
< br>°
C
”和“
-16
°
C
”
< br>以及“
500
”和“
-500<
/p>
”
,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
2
)什么是负数
p>
(
3
)讲解负数的读法。
< br>
(
4
)什么是正数。
(
5
)让学生通过观
察正数和负数,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异同。
(
< br>6
)关于
0
。
< br>
①教师可明确告诉学生:
0
既
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你能写出几个负数吗?
4
.做一做
指导学生完成第
1
、第
2
题。
3
为了表示两种相反
意义的量,
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
像
-16
、
-500
、
< br>-0.4
、
-
,
……
8
这样的数叫负数。
3
设
计
-16
读作:负十六
-500
读作:负五百
3
-0.4
读作:负零点四
-
读作:负八分之三
8
课总
后结
本课时的教学,通过创设情境,
以生活来引入“负数”这一概念,让学生感知数学
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讨论、交流、
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让学生自己捕捉学习
信息,自己解决问题。
3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内容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8
分
22
分
教学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
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
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活动,参与数学,使课堂充满生机和创新活动,逐步形成
探索数
理念
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
1
、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
0
和负数之间的大
小。
教学
2
、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目标
3
、使
学生能运用负数表示简单的问题。
教学
实物投影设备、直尺等
准备
4
一、复习:
1
、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教
学
流
程
(
5
p>
)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
0
< br>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
叫数轴。
< br>(
6
)引导学生观察:
A
、从
0
起往右依次
是?从
0
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
、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1.5<
/p>
和
-1.5
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
.5
和
-1.5
处,应
如何运动?
(
3
)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
样
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
p>
来。
(
4
)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
< br>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一)教学例
3
:
1
、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
1
、
2
、
3
、
4
、
5
、
6
、
7
)
2
、出示例
< br>3
:
(
1
)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p>
(
2
)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
、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后交流。
4
8
+
0
-82
7
11
2
、如果
+20%
表示增加
20%
,那么
-6%
表示。
二、新授:
4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
教
3
、通过讨论,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学
流
6
、总结:负数比
0
小,正数比
0
大,负数比正数小。
程
(
2
)负数比
0
小,正数比
0
大,负数比正数小。
五、布置作业
(
1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
顺序。
四、全课总结
7
、练习:做一做第
3
题。
三、巩固练习
1
、练习一第
4
、
5
题。
2
、练习一第
6
题。
5
、再通过让另一
学生比较“8〉
6
,但是
-8
〈
-
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
较大小时,负号后面的数字大的负数反而小。
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
、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
-8
在
-6
的左边,所以
-8
〈
-
6”。
(
7
)练习:做一做的第
1
、
2
题。
(二)教学例
4
:
p>
1
、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
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
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
、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6
板
书
设
计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
0
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负数比
0
小
,正数比
0
大,负数比正数小。
课总
后结
本课时的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讨论、交
流,自己发现负数的比较方法,把学习
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学得有趣,激发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授人以鱼,不如
授人以渔”
。
5
< br>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圆柱的认识,圆柱的特征、底面
、侧面、高以及侧面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内容
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等
16
分
24
分
教学
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教学伊始,先出示
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柱,并
让学生举出成活中的圆柱,这样,让学生进一
理念
步认识圆柱。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做数学”的过程。
教学
目标
1
、借
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
的平面图;认
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
、培养学生
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7
3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
圆柱实物、侧面展开教具等
准备
一、导入新课
教
学
教师指
出: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体,
简称圆柱。
< br>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
流
程
引导学
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 br>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
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
由此指出:
圆
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
(
在图上标出侧面。
)
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柱)
p>
教师: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
/p>
(用直观教具,
引导学生观察)
二、学习新课
1
、圆柱的认识。
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
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
果。
从而
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
正方体
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
有
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
/p>
出示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这两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
他
们有什么特征
?
p>
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
看一看,
摸一摸,
你们感觉它们与长
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一
样
?
6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8
教
p>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
他们之间有什么
关系
?
小结:圆柱的特征
(
可以启发学生总结
)
,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学
2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流
程
教师演示教具配合说明,让学生更
进一步明确圆柱与长方形的关系。
四、巩固练习
做第
< br>11
、
12
页“做一做”
五、布置作业
请大家想一想,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
教师出示罐头盒,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
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想一想:
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思
考想象长、宽与圆柱的关系;与同学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汇
报交流结果。
p>
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
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
p>
侧面和高。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
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
高。
9
板
书
设
计
圆柱的认识
底面(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
圆柱
高—
有无数条
长
=
圆柱的底面周长
侧面—
沿着一条高展开—长方形
宽
=
圆柱的高
课总
后结
本课时教学,教师注重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圆柱,学生兴趣很高。
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时,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践,从中
获取知识。
7
人教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
内容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5
分
25
分
教学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
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注重解决问题
理念
策略意识的培养,提升思维品质
,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
1
.
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掌握圆
教学
目标
柱侧面
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10
教学
圆柱侧面展开教具
准备
一、复习
1
.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教
学
流
(
p>
3
)圆柱的底面积你会计算吗?侧面积呢?
程
①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②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
< br>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
2 <
/p>
(
1
)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
,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
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
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
(
p>
2
)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
个底面的面
积。
2
、
教学例
3
。
(
2
)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二、探索新知
1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2
.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
1
)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8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1
教
(
p>
1
)求下面个圆柱的侧面积。
学
①底面周长
2.5dm
,高
0.6dm
。
流
程
板
书
设
12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二第<
/p>
5
~
8
题。
p>
四、布置作业。
②底面半径是
2dm
,高是
5dm
。
4.
课堂小结:说一说你的体会。
<
/p>
①底面积是
40c
㎡,侧面积是
25 c
㎡。
②底面
直径
8cm
,高
12cm
。
(
2
< br>)求下面个圆柱的表面积。
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③那么,
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
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
.尝试练习。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
2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高
计
课总
后结
本课时教学,根据学生原有的知
识,通过观察、讨论、引导,发现圆柱的表面积的
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在设计练习时,
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
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放手给学生自
己练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9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综合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内容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6
分
24
分
教学
数学课堂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世
界和社会实践,
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
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联系生活情境,引导参与,尊重学生,强调学生身临其境去进
< br>理念
行全方位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
目标
1
.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
有关实际问题。
2
.形成解决问题的
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
纸制一顶厨师帽
准备
13
一、旧知铺垫
教
学
流
程
8cm
0.8m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
4
(
1
)出示例
4
。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
2
)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
(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
只有一个底面)
(
3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
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
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做完后,集
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
数是怎样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
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
10cm
1.5m
(
3
)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
2
.计算下面个圆柱的表面积。
p>
1
.一个圆柱高
20
厘米,底面直径
12
厘米。
(
1
)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
(
2
)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
?
10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14
教
p>
①帽子侧面积:
3.14
×
20
×
28
=
1758.4
(平方厘米)
2
.小结:
学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
面积,
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
如计
流
程
板
书
①帽子
侧面积:
3.14
×
20
×
28
=
1758.4
p>
(平方厘米)
15
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例
4
一
顶厨师帽,高
28
厘米,帽顶直径
20
厘米,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用多
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
方厘米)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二的有关习题。
4
.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5
.课堂小结:在运用圆柱表面积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你认为要注
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3
.尝试练习
一种圆柱形流水管,每节长度为
1.2m
,横截面直径为
p>
0.5m
,制作
20
节这样的流水
管,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整数)
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
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
个底面积;
油桶用铁皮是
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
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②冒顶的面积:<
/p>
3.14
×(
20
÷
2
)
2
=
314
(平方厘米)
③需要用面料:
1758.4
+
314
=
2072.4
≈
2080
(平方厘米)
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这道题要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省略的十位上即使
是
4
或比
4
小,都要向前一位进
1
。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
②冒顶的面积:
3.14
×(
20
p>
÷
2
)
2
=
314
(平方厘米)
设
计
③需要
用面料:
1758.4
+
314
=
2072.4
≈
2
080
(平方厘米)
课总
后结
本课时的教学,根据学生原有的圆柱表面积计算的知识,引入生活中的数学,让学
生通过观察,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感知数学
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1 <
/p>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内容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5
分
25
分
教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
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理念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
p>
、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
教学
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目标
2
、初
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培养
学生的自主探
索意识。
教学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教具或电脑课件
准备
16
一、旧知铺垫
1
.计算下列长方体的体积。
教
学
流
程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
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
积。
(板书课题:
圆柱体的体积)
1
.圆柱体积计算公
式的推导。
(教学例
5
)
(
1
)
< br>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沿着圆柱底
p>
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
16
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
教师:
请大家想一想,
在学习圆的面积时,
我们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
再计算面积的
?
先让学生回忆,
同桌的相互说说。
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怎样
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
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
已经学
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
15cm
20cm
8cm
30cm
5cm 5cm
2
.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12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17
教
②长方体的底面积与高与圆柱的底面积、高有什么关系?
学
③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什么?圆柱呢?
流
2
.练习
:教材第
20
页的做一做
程
3
.课堂
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计算圆柱体积需要哪几个条件?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练习三第
1
题。
四、布置作业
圆柱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④如果用
V
表示圆柱的体积,
S
表示底面积,<
/p>
h
表示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该怎
样表
示?(板书:
V=Sh
)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出计算公式,教师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
3
p>
)通过观察,归纳公式。
①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
2
)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
分成的扇形越多,
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课件
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18
板
书
设
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圆柱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V = S h
课总
本课时教学,让学生运用已有的
知识,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利用转化的思想,
后结
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解决有关的问题。
13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
●第五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的体积
内容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5
分
25
分
教学
理念
提供丰富的素材,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
教学
使学
生能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熟练利用圆柱的高和半径、
直径或周长,
目标
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
实物投影等
19
准备
一、旧知铺垫
1
.说一说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描述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
二、探索新知
学
流
程
3.14
×(
8
÷
2
)
2
=
3.1
4
×
4
=<
/p>
3.14
×
16
=
50.24
(
cm
2
)
2
2
.计算下列各圆柱的体积。
(
1
)底面积是
1.2
< br>㎡,高
5m
。
(
2
)底面积是
48cm
p>
2
,高
20cm
(
3
)底面积是
25dm
2
,高
0.2dm
1.<
/p>
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
r
和高<
/p>
h
,能不能计算圆柱的体积?体积公式还
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V=
∏
r
2
.h
2.
教学例
6.
(
1
)
出示例
6
,
并让学生思考:
要知道杯子能
不能装下这袋牛奶,
得先知道什么?
(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p>
(
2
)学生尝
试完成例
6
。
①
杯子的底面积:
14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第五课时教学设计
20
教
学
流
程
板
例
6
①
杯子的底面积:
②
杯子的容积:
书
3.
14
×(
8
÷
2
)
2
5
0
.
24
×
1
0
=
3.14
×
4
2
=
p>
502.4
(
cm
3
)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三第
p>
2
~
5
题。
四、布置作业
答
:
502.4
大于
498
,所以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
3
.尝试练习。
(
1
)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你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吗?
(
2
)
练一练。
一个圆柱形柱子,底面周长是
25.12dm
,高
30dm
,这个
柱子的体积是多少?
4
.课堂小结。
计算圆柱的体积需要几个条件?哪一个条件是不变的,
哪一个条件是可以变化的?<
/p>
②
杯子的容积:
50
< br>.
24
×
10
=
502.4
(
cm
3
)
=
502.4
(
ml
)
圆柱的体积
21
=
3.14
×
16
=
< br>502.4
(
ml
)
设
计
=
p>
50.24
(
cm
2
)
答:
502.4
大于
498
,所以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
课总
本节课的教学,根据学生已有的
知识,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后结
自己解决问题,教师适时指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加深理解。
< br>
15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
锥●圆柱●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圆柱的体积练习课
内容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2
分
28
分
教学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激发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中真正
理念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
目标
1
、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
、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培养
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
习题卡
准备
22
一、基础练习
1
.说一说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
学
(
p>
3
)底面直径是
80dm
< br>,高是
15dm
。
流
(
4
p>
)底面周长是
25.12m
,高是
5m
。
程
二、解决实际问题
1
、练习三第
7
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
、练习三第
5
< br>题。
(
1
)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
V
=
S
h
,所以
h
=
V
÷
S
。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
2
)学生选择喜爱
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
1
)底面
(
2
)底面
p>
c
和
h
v
3
.
算一算。
r
和
h
v
s
和
h
v
已知条件
问题
2
.计
算圆柱体积需要几个条件,可以是什么?
d
和
h
v
积是
35
cm
2
,高是
10cm
。
半径是
5cm
,高是
6cm
。
16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
●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23
教
(
p>
1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
9
、
10
两题。
学
(
2
p>
)
评讲第
9
题:<
/p>
要怎样才能判断出
800ml
的果汁够倒
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
流
程
板
书
<
/p>
(
3
)指名说说解答第
< br>10
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
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三、布置作业
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
V
=
Sh
)
(
2
)在充分理解题意后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
、练习
三第
9
、
10
题
3
、练习三第
8
题。
(
1
)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
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
2
米,高为
0.25
米的圆柱。
圆柱的体积练习课
V=sh
24
设
计
h=v
÷
s
课总
后结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运用前两节课学习的知识,让学生自己系统整理。把学习的
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学习兴趣很
高,教学效果较好。
17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第七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内容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4
分
26
分
教学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激发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中真正
理念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圆柱表
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
目标
题。
教学
习题卡
准备
25
一、基础练习
1
.说一说。
教
学
流
程
(
4
p>
)
计算
底面周长
2
.
算一算
(
1
)一个圆柱侧面积是
50.24
平方厘米,底面积是
12.56
平方厘米,它的表面积
是多少平方厘米?
p>
(
2
)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是
10
厘米,高
20
厘米,它
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
.选择题。
(将正确的答案划掉)
(
1
)一只铁皮水桶能装
水多少升是求水桶的(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
。
p>
(
2
)做一只圆柱体的油桶,至少要用多少
铁皮,是求油桶的(侧面积、表面积、
高
底面直径
高
积
底面半径
高
(
1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
2
)运用表面积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
3
)
圆柱
已知条件
< br>
问题
体积的计算方法(公式)
。
圆柱体积需要什么已知条件?
底面积
高
体
18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第七课时教学设计
26
教
学
流
程
板
书
2
p>
.一个圆柱体积是
94.2
立方厘米,底面
直径
4
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
/p>
3
.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直径
8
米,池深
3
米,如果在水池的底面和四周涂上水
泥,涂水泥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水池修好后最多能盛水多少
立方米?
三、布置作业
积)
。
二、综合练习
1
.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
。
(
1
)两个圆柱的侧面积相
等,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
(
)
(
2
p>
)两个圆柱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
(
3
p>
)圆柱底面积和高都扩大
2
倍,体积就扩大
4
倍。……
(
)
<
/p>
(
4
)一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多扩大
p>
2
倍,体积就扩大
4
倍……(
)
容积、体积)
。
(
3
)做一节圆柱形铁皮通风管,要用多少铁皮是求通风管
的(侧面积、表面积、
容积、体积)
。
(
4
)求一段圆柱形钢条有多少立方米,是求它的(侧面积
、表面积、容积、体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圆柱表面积
=
侧面积
+
底面积
×
2
27
设
计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V=sh
课总
本节课的教学,根据学生已有的
知识,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后结
自己解决问题,教师适时指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加深理解。
< br>
19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
锥●圆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圆锥的认识
内容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5
分
25
分
教学
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教学伊始,先出示
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锥,并
让学生举出成活中的圆锥,这样,让学生进一
理念
步认识圆锥。并通过测量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做数学”的过程。
教学
目标
1
、认
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
量圆锥的高。
2
、通过动手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
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
圆锥形实物、圆锥形教具
准备
28
一、复习
1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教
(
p>
2
)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
的结果,从
学
流
由于圆
锥的高在它的内部,
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这就需要借助
一块平板来
程
测量。
(
1
)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
2
)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
、测量圆锥的高
< br>(
4
)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
p>
(在图上标出侧面)
(
< br>5
)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沿着曲面
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
一条高)
2
、小结
圆
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
,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
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
3
)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
(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
O
)
1
、圆锥的认识
(
1
)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有什
么特征。
2
、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20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圆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9
教
学
流
(
1
p>
)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程
(
2
p>
)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
.完成练习四的第
2
题。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2
、练习四的第
1
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
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
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1
、做第
24
p>
页“做一做”的题目。
(
2
)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p>
三、课堂练习
5
、虚拟的圆锥
(
1
)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
圆柱。那么将三角形制
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
3
)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
的距离。
4
、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
1
)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
呢?
(
2
)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30
板
圆锥的认识
书
一个底面
—
是一个圆。
设
计
圆锥
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
心的距离。
(只有一条)
一个侧面(曲面)—
展开是一个扇形。
课总
本课时教学,教师注重生活中的
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圆锥,学生兴趣很高。
后结
在认识圆锥的特征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测量圆锥的高,从中获取知识。
21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
柱与圆锥●圆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内容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8
分
22
分
教学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励
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说话语
实践的机会,
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相应的探究过程和运算技能,让学生感知归纳、
类
< br>理念
比和总结的能力,并能用清楚、简洁的语言描述自
己学习的过程。
教学
目标
1
.经
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
地计算圆锥体
积。
2
.能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1
3
.进一步丰富对空间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p>
教学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容器
准备
一、复习
教
学
p>
(
3
)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
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
流
程
(教师
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
3
次正好把圆柱装
满。
)
1
(
5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
的体积的
)
3
1
板书: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3
1
、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
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
/p>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
二、新课
1
、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p>
(
1
)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
长方体来求得的.
p>
(
2
)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
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
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
什么关系?”
(
4
< br>)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
满?
32
1
=
×底面积×高,
3
< br>1
字母公式:
V
=
Sh
3
22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圆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3
教
4
、教学
例
3
.
学
(
1
p>
)出示例
3
流
程
p>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书
1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3
1
=
×底面积×高<
/p>
3
2
、教学练
习四第
3
题
(
1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
样计算?
(
2
)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
完后集体
订正。
3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
4
题。
已知
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
2
)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
圆锥形,所以可利
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
3
)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
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
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
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
4
)
分析完后,
指定
两名学生板演,
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
26
页上.
做
完后集体订正。
(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四的第
6
~
8
p>
题
四、总结
34
设
计
1
字母公
式:
V
=
Sh
3
课总
后结
本课时教学,在教师的知道下,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操作、讨论、交流,
利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
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解决有关的问题。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很大程度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人教版小学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圆锥●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圆锥体积的计算
内容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2
分
28
分
教学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激发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中真正
理念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
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
运用圆锥体积知识
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
.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
习题卡
准备
35
一、基本练习
1.
说一说圆柱、圆锥的体积关系。
教
学
流
程
(
2
p>
)一个圆锥形铅锤,底面直径
4
厘米,高<
/p>
9
厘米,每立方厘米钢中
7.8
千克,
这块钢坯中多少千克?
引导提问:
①你见过圆锥形铅锤吗?什么样的?介绍一下。
②你想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24
引导提问:
①这个麦堆是什么形状?
②小麦的重量与什么有关?你想怎样解决问题?
③你想怎样列式计算?
(
2
)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是
94.2
米,高
1
米,圆锥的体积是多少?
< br>
(
3
)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
4
厘米,高是
5
厘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
少?
二、引导练习
(
1
)一个圆锥形麦堆,底面周长
9.42
< br>米,高
1.2
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中
< br>740
千克,这堆小麦约重多少千克?
2.
做一做。
(
1
)一个圆柱底面积是
12.56
平方分米,高
6
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
圆锥体积是
多少?
36
教
①求圆锥的高,要知道什么?
学
②这里的圆锥的体积、底面积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流
程
板
书
p>
当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时,圆锥的高是圆柱的
3
倍,圆柱高
1
是圆锥高的
。同样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体积相等,高也相等,圆柱的底面积是圆
3<
/p>
1
锥的
。
3
37
当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体积相
等,底面积相等时,圆锥的高是圆柱的
3
倍,圆柱高
1
是圆锥高的
。同样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体积相
等,高也相等,圆柱的底面积是圆
3
1
锥的
。
3
三、布置作业
③怎样求圆锥的高?
④小结。
③请你列出算式解答。
④解答过程中,你认为要注意哪些问题?
(
3
)一个圆柱底面积是
314<
/p>
平方厘米,高
8
厘米,一个圆锥和它体积
相等,底面
积也相等,这个圆锥的高是多少?
引导提问:
圆锥体积的计算
设
计
课总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不复杂,但这个公式如何得来,公式中的
1
又是怎么回事。
3
< br>后结
因此,在教学中,我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
究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手段,
通过观察、
操作、
验证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并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5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
元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P29
页第
1
-
3
题
,完成练习五
内容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5
分
25
分
教学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
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
理念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br>
教学
通过复习,使学生比较
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
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
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目标
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p>
教学
习题卡
准备
38
一、复习圆柱
1
、圆柱的特征
教
2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学
(
1
p>
)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
流
程
(
2
p>
)做第
29
页第
2
题中关于圆柱体积的部分。
4
、学生独立完成第
29
页第
< br>3
题。
(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求什么?“装多少水”<
/p>
又是求什么?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或体积时再计算)
二、复习圆锥
(
2
)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
3
)第
29
页第
2
题中求圆柱表面积
的部分。
3
、圆柱的体积
(
1
)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底
面积×高)
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圆柱体的
体积计算的字
母公式是什么?(
V
=
Sh
)
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
p>
(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底面的周长×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
方
形的宽)
(
1
)教师出示画有形状、
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幻灯片.指名让学生
回答: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有什么特点?(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
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是
一个曲面.
)
(
2
)做第
29
页第
1
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26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整理
和复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9
教
学
流
程
p>
2
、做练习五的第
2
题。
(
1
)学生审题后思考:求用多少彩纸是求圆柱的什么?
(
2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 br>
3
、做练习五第
5
题。
(可建议学生用方程解答)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
3
、
4
、
6
题。
(
2
)做第
91
页第
< br>1
题的下半题和第
2
题的第(<
/p>
3
)小题.
让
学生将圆锥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提醒学生:
“举例”一栏
要填写自己知道的形状是圆锥的实物.
2
.圆锥的体积.
< br>(
1
)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
/p>
3
)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
1
式是什么?(
V
=
Sh<
/p>
)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
3<
/p>
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
2
)做第
29
页第
2
题中有关圆锥体积的部分。
三、课堂练习
1
、做练习五的第
1
题。
(学生独立判断,并画出高,小组讨论订正)
1
.圆锥的特征
(
1
)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
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
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
的高。
)
40
板
书
设
计
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
侧面积
=
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有关计算
表面积
=
侧面积
+
底面积×
2
体积
=
底面积×高
(
V=sh
)
1
1
圆锥的
体积
=
×底面积
×
高
(
V
p>
=
Sh
)
3
3
课总
后结
本节课的教学,根据学生已有的
知识,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自己解决问题,教师适时指导,把学习
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加深理解。学生学
习热情很高,但是,有些学生计算能力低下
,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27
28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一课时教学
p>
设计
教学
比例的意义
内容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2
分
28
分
教学
数学课堂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和社会实践,
联系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
< br>教学
伊始,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国旗的不同数据,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从而引
入比例
理念
的意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
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目标
41
教学
实物投影、教室里的国旗
准备
一、旧知铺垫
1
、什么是比?
(
1
)一辆汽车
5
小时行驶
300
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教
(
p>
2
)小明身高
1.2
米,小张身高
1.4
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学
①
出现各图中国旗的长、宽数据。
流
②
测量教室里国旗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程
(
p>
3
)
(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
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
:
40=
(
4
)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
么关系?
①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
.
4
:
1.6=
②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42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
2
)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p>
2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
16
:
4.5
:
2.7
10
:
6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
1
。
< br>(
1
)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
(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3
2
板书
: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2
.
4
60
=
1
.
6
p>
40
29
30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一课时教学
设计
43
教
学
流
程
第
2
题。
<
/p>
(
1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p>
(
2
)同学之
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
.课堂小结。
(
1
)什么叫做比例?(
2
)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
p>
1
~
3
题。
四、布置作业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①
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②
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③
汇报。
2
、完成课文“做一做”
。
第
1
题。
<
/p>
(
1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p>
2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
3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
4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5)
什么是比例
?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6
)找比例。
44
板
书
设
计
比例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①
有两个比
②
比值一定相等
课总
后结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国旗的不同数据,让学生
通过计算、讨论、交流,引入新课,从而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整一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31
32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
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二课时教学
设计
< br>
教学
比例的基本性质
内容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5
分
25
分
教学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
识与经验的基础上,
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
方式,让学生参与活动,参与数学,使课堂充满生机,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
的兴趣
理念
与欲望。
教学
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p>
2
、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
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45
3<
/p>
、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
习题卡
准备
一、旧知铺垫
1
.什么叫做比例?
教
2
.应用
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学
流
程
(2)
学
生认一认
,
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1
1
1
< br>1
如:
:
=
:
3
6
4
8
p>
1
1
0.5:0.25
和
0.2:0.4
:
和
5:2
5
2
3
5
5
3
4
:
和
:
0.2:
和
1:4
4
8
8
4
5
< br>二、探索新知
1
.比例各部分名称。
(
1
)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
,中间的两
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2.4 : 1.6 = 60:40
内项
外项
﹕
﹕
﹕
﹕
外
内
内
外
46
项
项
项
项
2
.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33
34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
册●第三单元比例●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二课时教学
设计
47
教
学
流
程
4
、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
5
、课堂小结:
(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
能否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
4
~
6
题。
(
1
)
p>
4
1
.
6
=
(
2
)
0.8:1.2=
4:6
0
.
5
0
.
2
(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
2
p>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
3
)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
个外项的积是
2.4
×
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
1.6
×
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
,
所得的积相
等。
)
(
5
)归纳。在比
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
、填一填。
(
)
×
(
)
=
(
)
×
(
)
(
)
×
(
)
=
(
)×(
)
p>
(
3
)
4
×
5=2
×
10
(
4
)
:
(
)
=
(
)
:
(
)
2
=
p>
48
板
书
设
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2.4 : 1.6 = 60:40
内项
外项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 br>
课总
后结
本节课,是一节充分体现以下是
为主的课,教学中,我顺从学生的思维规律,鼓励
他们大胆猜想,通过计算,最后确切得
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这一过程,我尽量让
学地放手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课堂,步步深入,而教师只在关键处起点拨作用。
35
36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
册●第三单元比例●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三课时教学
设计
教学
解比例
内容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2
分
28
分
教学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体现尊重学生的感
理念
受和理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
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
质解比例。
2
、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
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49
教学
习题卡
准备
一、旧知铺垫
1
.什么叫做比例?
2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
学
流
程
板书: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
.教学例
2
。
< br>
(
1
)出示课文例题和情境图
。
(
2
)根
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
3<
/p>
)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1.
什么叫解比例
?
(1)
比例中共有几个项
?
有
什么关系
?
(2)
如果已知比例中的
任何三项
,
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
(3)
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1)
3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
组成比例?你用什么方法检验?
9:10
和
3.6:4
1000:0.2
和
10:0.002
1
1
1
1
4
7
:
和
:
和
3
4
p>
6
8
5
30
4
.填一填
.
1<
/p>
.
6
10
=
p>
1.6
×
(
)=(
)
×
(
)
2
.
4
15
10
=2.4:1.6
5
×
(
)=(
)
×
(
)
3
(2)
5:
二、探索新知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