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瑶族舞曲》教学案例
妒忌的反义词-俗语的意思
第三届全国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音乐欣赏《瑶族舞曲》教学案例
邹泉
阜新市细河区民族街小学
教学题目:
《瑶族舞曲》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
第二课
欣赏《瑶族舞曲》
本课教案背景:
课程标准: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
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
对于丰富情感,
提高文化素养,
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
意义。
教学中应激发学生
听赏音乐的兴趣,
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应采
用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
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 br>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
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
/p>
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
p>
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
< br>单元——“五十六朵花”第二课。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
民
间音乐,
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主自豪感、
自信心
,
在欣赏过程
中,让学生们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中去认识音乐、感
受音乐、鉴赏音乐,用音乐教
育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好的弘
扬民族文化。
教学内容分析
《瑶族舞曲》是作曲家刘铁山、茅沅、根据民间歌曲《长鼓歌舞》为素材而
写成的管弦乐曲,乐曲为复三段体结构,感情丰富、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
了瑶
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欢歌漫舞的情景,
表达了瑶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之情。
1951
年,作曲家刘铁山到中南少数民族地
区访问并采风。后来,便写成
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
。这首合唱曲便成为管弦乐《瑶
族舞曲》的基础。
1955
年前后,作曲家茅沅根据
合唱曲改编为管弦乐曲。
1956
年,正式演出。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学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
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本土音乐文化,
初步了解长鼓、
《瑶族舞曲》的创作背景等相关的知识。
过程和方法: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的音色、力度
、速度
和音乐情绪的不同。
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
了解和熟悉乐曲的主题,
掌握瑶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节
奏特点。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联想
、
想象让学生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艺术
形象中的作用。
p>
学习者特征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理解乐曲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
此,
培养学生的
音乐听觉思维,感受《瑶族舞曲》速度、力度特
点、感受乐曲情绪,就成了本课
的重点,
而记忆乐曲的旋律,<
/p>
引领学生作出对节选部分的乐曲的正确分析便成了
本课的难点。<
/p>
课前我布置给学生作业收集相关的瑶族资料,
并以小组为单位,<
/p>
进
行整理,
并大胆的利用网络教室与学生
共同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为第二时
的欣赏教学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计算机”音乐课。激发了她
们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感受《瑶族舞曲》速度、力度特点、感受乐曲情绪
教学难点:
掌握瑶族舞曲的节奏及音
乐风格特点。分析作品内部的主题变化发展。
课前对学生的要求
1.
第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堂,
分组收集关于瑶族方面
的资料,
用不同的方式在网
络教室进行汇报。
< br>
2.
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
第
二课时在多媒体教室利用电子白板课件演示进行汇报
展示。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和教学环境设计
本节课旨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聆听、感受、
体验、发
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之美;以学生发展为本,多方面培养学生能
力为重点,
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
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实践能力。新课程主张自主、创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欣赏、感受、思考、讨论、创编和表演相结合的
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
感受音乐带来的快感。
教学环境设计:多媒体教室
网络教室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一
.
导入新课
1.
教师导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收集的资料,并向
大家简单的介绍。
教学媒体
(
资源
)
的作用和运用:网络教室利用白板制作
课件并演示。
/u65/v_
/b/
/i?word=%D1%F
E%D7%E5%B7%FE%CA%CE&tn=baidui
mage&ct=20
1326592&cl=2&lm=-1&ie=gbk&fm=hao123&f=3
(百度
图片瑶族服
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