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建筑设计说明A【最新】
爱国歌曲有哪些-异性推油按摩
小学建筑设计说明
3
.设计成果
3.1
基地概况
项目位于深圳福田区百花片区,基地周围拥有相当成熟的城市空
间和致密的交通结构
,属于典型的城市性小学。
原有校园周围高楼林立、片区交杂
、空间拥挤、尤其与相邻住宅
和医院很近,构成明显的压迫感,依据重建计划需要拆除<
/p>
20
世纪
80
年
代赶工建设存在的安全隐患的东侧主楼,
保留校园西侧田径场以及
西北角两层小剧场,同时对用地中央的两株古榕树重点保护。
3.2
总体布局
3
.
2.1
平面布置
建筑主体置于地块东部,自
北向南分为互相平行的北、中、南三
列,
其中转折延伸至西北辅
助入口与保留小剧场搭接,
三列之间尤垂
直的的西楼和东楼串联
而组成“群落”
:北楼、中楼与东楼围和合成
内院,中楼、南楼
在东南入口处相互错位而后退形成入口广场,通过
天桥围合了另一半开敞的绿化庭院,均
延伸至“群落
”
西侧的集会广
场,最大
限度的整合成完场地,与保留田径场连成整体。
3
.
2.2
城市关系
“群落”的南北两列对用地西侧作“开口状”半围合,使集会
广
场与田径场相连后长度大大增加而空间得以得以有效扩容,
不
但
“平
衡了”了重建规模扩大导致的空间紧张,并且在“空间区
域”的形态
上与实验上与实验学校初中部室外运动场隔百花二路遥相呼应,在
“城市空间”的层面“连”成一体,为城市保留和整合了相对完整、
可以呼
吸的“开放空间。沿红荔路
30
米城市绿化带一侧设置的平直<
/p>
建筑体量成为新的“建筑街墙”
,重新限定和明确了所在地段的街
道
街面。此外,通过南楼与中楼的错位、后退而形成的广场,在人流集
< br>散与标识入口以外,也为红荔路城市空间留出另一尺度的“舒缓”
3
.
2.3
环境对策
尽管用
地紧张,但在创作中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仍坚持作尽可能
的后退,尽量“平衡”和缓和周围
的“紧张”相邻关系,以“和谐”
“谦让”的态度与周围与周围环境融洽共存。
入口广场的“后退”和部分建筑体
量在顶层的处理,均不同程
度地传递着缓和,在此主题是“对话”与“和谐”
,而非“对抗”和
“张扬”
;不同位置作为空中花
园或休息平台的“开洞”
,也在周边建
筑群的压迫中竭力寻找视
觉和空间上的通廊,力图达到尽可能的交
流。
3
.
2.4
平面交通遵循“人车分流”原则以“平衡”人车矛盾。靠近
红荔路干道设置主要人形出入
口广场,提供充足的集散场地,
i
、并
通过与之联通的绿化庭院和架空层疏导人流
,
也兼做辅助车行出
入口
供家长接送学生时临时停靠;
西北角为后勤和车行出入口,
既
“平衡”
来自西北白沙岭住宅区学生
的日益增加,
也留出回旋余地供校巴、
货
车及访客车辆进出;
用地内形成封闭循环的消防车道,
连接东
西两个
出入口的车行道为其中半环,
沿用地北侧外周绕行,
p>
另一半环穿过小
剧场东侧过街楼后沿集会广场伸至南侧车行道,
p>
使中央核心区域架空
层、集会广场连成一片,成为师生纯步行的休憩
空间;东段架空层设
机动车停车位,自行车沿围墙内的东南周边停放。
< br>
3
.
2.5
功能分区
教学、
办公、
活动等各功能强调在使用方面相对便捷、
合理的
p>
“平
衡”均依照各自特点作“动静分区”分设在“群落”不同体块,
并利
用四通八达的廊道体系实现便捷的平面和交通联系。
p>
普通教室全部南北向布置,相对集中设于中楼和南楼,便于日常
管理
和噪音控制;专用教室多设在“群落“的南北向连接体内,便于
来联系北、中、南三列体
块;办公、宿舍及体育馆等较安静功能置于
北侧和东北角,分别与医院、住宅相邻,既不
受教学去干扰,也减少
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北楼转折后伸向小剧
场一段集中了相对吵闹的体
育活动室、
师生餐厅等大空间,
p>
今后还将改造小剧场二层作为器材储
备用房,便于全校综合使用。<
/p>
3
.
3
建筑设计
3
.
3.1
单元模块
设计借
鉴了新家坡教育自
1999
年以来其
“
城市性小学
“建设中
普遍才推广的“模数制”等国内外经验。便
于灵活分隔和布置各类功
能房间,有利于创造开敞的平面、为底层架空提供更通透的空间
。鉴
于教学、办公等用房规模大小不一,故即可在单元内分割,也可在若
干模块拼接使用:普通教室采用
10mX5m
的规格的
方整矩形平面,
其他教室教室面积则是它的整数倍,单生宿舍采用
1/3
单元模块即含
阳台
3.3Mx
7.5M
的开间,开敞式办公则增加拼接到数个单元。大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