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
奋力的意思-事故等级划分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与小学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区别在于,
它包含着一种以观察和实验
为基础的科学探究,而《科学
(3
~
6
年级
)
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将科
学探究处于教学的核心地位,
敦促教师根据孩子们天生的
、
人类共有的好奇心构
建课程、
教学和
评估的模式,
所以,
学会经历科学探究将是每一个进入新课程的
科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课标》把科
学探究用框图表示,框图由两部分组成,即“理解科学探究”
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
。在过程与方法中,每个方框构成探究过程中的一
个环节,是
一个特定的
探究程序
,从探究方法的角度也可称为
过程技能
。
阅读框
图可知,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各环节之间并不是一个环形的流
程,而是呈放射状的菊
花型结构。这就说明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
各环节之间能够有不同的组合,
但是各环节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它与科学
家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人们常常把“提出问题”作为
科学探究的起点,
但这个起点是建立在科学家优异的科学素养之上,
不具备一定
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知识积累的人很难提出可探究性的科学性问题。
所以小学生的
科学探究不能完全照搬这个模式,
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对科学探究
过程技能的把握,构建小学科学教学的基
本模式。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
认识科学探究
猜想与假设
思考与结论
制订计划
观察、实验、制作
收集整理信息
过程与方法
提出问题
表达与交流
科
学
探
究
猜想
观
提出问题
表达与交流
(
解释)
猜想与假设
察
实
验
提出
新问题
表达与交流
(解释)
验证
(描述、解释)
制定计划
表达与交流
(描述)
思考与结论
修正、完善甚至否定的过程。小学
生对自然事物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感性理解,
但是这些理解距科学概念还有一定的差别,
有的还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的科学探
究
活动就是要协助学生将这些感性理解
(初始概念)
转化为科学概
念。
因为小学
生的探究问题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初始概念之上,<
/p>
所以我们需要为学生的提问创设
一个现实的情景,
而不是虚幻的情景,
这个情景以观察实验活动为宜,
让
学生通
过观察实验,从中发现与自己的初始概念相矛盾的问题。
在这个流程中,
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由动态的观察实验活动和静
态的思维活
动构成。
其中两个环节的观察实验活动目的各不相同
,
第一次观察实验是为了从
观察实验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第二次观察实验是为了从观察实验现象中获取验证
假设的证据。获取证
据的实验可能不止一次,获取的途径和方案可能不止一个,
证据也不可能每次都与假设相
吻合,
如果证据不能验证猜想和假设,
只有修正猜
想和假设,继续实验验证(框图中通过虚线表示)
。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表现方式是表达与交流。
观察实验现象
和制定计划
后的交流,
表达的方式以
描
述
为主;
而对问题的猜想和假设、
形成
新的科学结论
的交流,
表达的方式以
解
释
为主。
猜想与假设是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对提出的
问题实行尝试性的解释,
而建立新的科学概念则需要用证据对假设实行解
释。
在
探究过程中动态的观察实验活动和静态的思维活动交替或
同时展开,
教师适时的
调控有利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
习惯,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
获取证据途径的多样性
观察实验
观察的目的是获取证据,获取验证假设的证据。
有的、有序、有据。
有的
(
紧扣假设
目标明确
)
有序
(
整体
[
结构
]
与局部
[
特征
< br>]
相同
[
共性
]
与不同
[
特征
])
有据
(
记录
与分析
)
获取证据
观察、实验、考察、采访、阅读
小学
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
是一个对初始概念持续
< br>
实验的目的
--
为了更有效地
观察
科学观察是被动的观察现象,
而
科学实验是人们借助工具改善观察的条件或
主动的设计一些实验来观察。
科学实验之所以比自然观察优越,
主要是因为自然
观察中的研究对象完全处
于天然的状态下,
而科学实验是按照人
们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去制备对象,
被研究
的对象及过程是处于人
工控制的状态下,
所以科学实验也就具有一些自己特有的
功能。
1.
科学实验能够简化和纯化自然
过程。
2.
科学实验能够强化研究对象
<
/p>
3.
科学实验能够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p>
模拟实验(通过模拟自然状态的事物获取证据)
在科学研究中,有时因为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允许或不能对研究对象实行
直
接观察,
为了取得对研究对象的理解,
人们能够通过模拟的方法
,
选定研究对
象的代替物(即模型)
,
模拟研究对象(即原型)的实际情况,对代替物实行观
察。
<
/p>
对比实验
(公平实验,
人为地控制实验条
件,
通过控制变量获取所需的证据)
仅仅一个条件(即因素)不同,其他条件(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所实行的
一组实验,分
析条件(因素)变化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实验的前奏(制定计
划)与后续(记录)
,
计划是架构在
猜想与实验之间的桥梁,
没有计划的实验就是无目的地摆弄玩
具
,
记录是证据的载体、凭据,没有记录的实验不如手工劳动
,
调查考察、查阅资料必须以猜想
与假设为前提,根据假设查寻证据,没有假
设去查阅资料查找的只能是结论,就不成为其
探究。
调查考察和查阅资料都离不开计划和记录。
< br>我们能够把科学探究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半封闭的流程,
半封闭的流程体现在
学生形成新的科学概念后,
使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产生的新问题
,
那么这
个新的问题很可能将学生带入下一次的科学探究历程。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科学探究水平的培养能够
分为两个阶
段,
中年级段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程,
需要老师协助他们形成基本的科学探究过
程技能,
三
年级过程技能训练的重点是
观察和实验、
猜想与假设,
四年级的重点
是
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和
实验
。要求每一个学生学会
观察,
学会
描述
。
因为该年龄段学生生活经验和知
识的积累较少,
难以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所
以课本已经设计了可探究的科学性问题,
教学的重点是老师指导学生围绕这些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