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巧妙运用学具

余年寄山水
538次浏览
2021年03月03日 18:2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电脑打不开机-豫的组词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慈怜)


学段:小学




学科:数学















线




论文题 目:


作者姓名:







位:< /p>


联系方式:







期: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巧妙运用学具











































鄱阳县侯家岗乡中心学校











































201 7



3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巧妙运用学具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 ,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


仅就使用 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


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 br>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


而操作学具符合这 一规律,


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


充分调动


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


获得感


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


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 ,从事物的表象中概


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


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


8


梨(图片) 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


四种结果:一人得


1


个,另一得


7


个;一人得


2


个,另一人得


6


个;

< br>一人得


3


个,另一人得


5


个;两个人各得


4


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


讨论:


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 /p>



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 ”的


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


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


均分”这一 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


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 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


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 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


识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 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


从形


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 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


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十


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


42

< p>
÷


3


,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

< br>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


如何突破这个难点?


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


4


捆(


4



10



平均分


3


份,每份是


1


捆(


l



10


),十位商



1


;剩下


1


捆表示


1



10


,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


2


根合并成


12


根,再 平均分


3


份,


每份是

< br>4


根(


4


1


),个位商


4


。通过摆小棒体会 剩下一捆继续平


均分,怎么分,


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 的算理,以此让学生


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


数形结合,


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


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 维,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


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 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


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


.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 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


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 生活经验,在


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


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


的 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


12


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 ,


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


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 ,


探索


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 科学实验,


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


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



动手操作,


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良好的认


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


活动,从形 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


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师的指导 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


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公式,


进而推


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 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


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


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

用旧知解决新知,


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从 而促使学


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


通过感知操作


——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 化为智慧活动。



3


.学具的使用,因 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


的局面。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


殊性的表现 之一。


教育部


《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

< p>
指出,


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 民主与平等,


改革单纯教


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 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


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 归纳、验


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

< p>
作,


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讨论,


让学生大胆发问、


质疑,


共同制定解题计划 ,


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


通过这些思维方式


和策略的运用,


不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

教师讲解与


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


体现


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


讨论,学习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师生可利用一些三角形(其中有直

电脑打不开机-豫的组词


电脑打不开机-豫的组词


电脑打不开机-豫的组词


电脑打不开机-豫的组词


电脑打不开机-豫的组词


电脑打不开机-豫的组词


电脑打不开机-豫的组词


电脑打不开机-豫的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