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诗词讲
初二历史-良宵二胡简谱
中学生学诗词讲座
第三讲
格律诗三要素
上一章我们讲授了古典
诗词的诗韵和四声。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大家初步了解
了诗是韵文,写诗必须押韵和如何
押韵的知识,同时也了解了古代汉语四声和
现代汉语四声的有关知识。同学们对这些知识
的掌握,对于下一步的学习是非
常重要的。在本讲中,我们要重点学习的是关于格律诗(
这里主要指近体诗)
的三大要素,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平仄、对仗和押韵。
格律诗与古体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一是句数固定。绝句四句,律
诗八
句,
排律一般在十句以上。
二是押
韵严格。一般要求押平声韵,
很少押仄声韵。
三是讲究平仄。而
且有一定的规则,要求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四
是要求对仗。特别是八句的律
诗,中间两联一般都要用对仗。
第一节
关于平仄
一、
平仄与诗词格律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
个术语,也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之一。在第二讲里我们已经
讲过,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
汉语,就其声调而言,都可分为两大类:平声
和仄声。
平声就是
声音平直,
仄声就是声音倾侧不平的意思。
在古代平水韵里,<
/p>
人们把上平声和下平声归为平声,把上声、去声和入声归为仄声。今天,现代
汉语取消了入声,大约
1800
个左右的入声字被分
派到平、上、去三声里,即所
谓的“入派三声”。因此,阴平声、阳平声归为平声,上声
和去声归为仄声。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人们利用平仄两种声调,在诗词句中相互交错,从
而使声
音协调多变,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具有强烈的音乐美和艺术感染力。我们讲
p>
诗词格律,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讲平仄。传统格律诗词之所以经久不衰,而
且被人们称为国粹、国宝,这种讲究平仄声韵的艺术特点,恐怕就是其中一个
非
常重要的因素。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
究平仄。如果
不讲平仄,一首诗尽管是四句或者八句,也不能叫绝句或律诗,
而仍然是古体诗。”毛泽
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也说过:“律诗
讲究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格律诗的平仄看起来似乎很复杂,但是基本要求只有一个,即
平、仄相间。因
为讲诗词格律主要还是讲古人的作品,所以我们还是按照传统习惯,用四
种符
号来代表“平”、“仄”、“入声”和“可平可仄”。这四种符号分别是:
“―”——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代表入声
下面举几首绝句
和律诗来加以说明。先看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 ――∣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
再看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
――∣·-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
――∣·-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
○∣∣――
再举一首七言绝句和一首七言律诗。先看李白的《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
――∣∣∣――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
再看鲁迅先生的《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
∣∣――∣∣-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
○-∣∣∣――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
∣∣――○∣-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
○―○∣∣――
从上边这些例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古
人写的还是今人写的格律诗,都
是很讲究平仄声的,而且诗句中平仄声的配置也是很有规
律和方法可循的。这
在下面我们将继续讲到。
二、
平仄在格律诗中的运用
汉字读音分四
声、讲平仄,由于语音平仄声调的不同,在诗句中交错使用,自
然而然地就能使诗句读起
来抑扬顿挫,
铿锵悦耳,
增加了音乐感,
避免了单调、
乏味。平仄交错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p>
1
、在本句中平仄大体是“两—两”或“三—两”交错的,如:
p>
五言句:
国破山河在(杜甫)
林暗草惊风(卢纶)
∣∣――∣
○∣∣――
七言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
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 ――·○∣――
2
、在对句中(除了韵脚字外),平仄都是相对的,如:
五言句:
①
国破山河在
②
林暗草惊风
∣∣――∣
○∣∣――
城春草木深
将军夜引弓
――∣∣-
――∣∣-
七言句:
①
两个黄鹂鸣翠柳
②
朝辞白帝彩云间
∣∣――-∣∣
--·∣∣――
一行白鹭上青天
千里江陵一日还
○―○∣∣――
○∣――··-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
除韵脚外,
句中平仄都是两两相对,
或者是三两相对,
p>
尤其是节拍所在处(即双数字处),一般总是平声字与仄声字交错安排的。在
诗词中,句子凡符合这种规律规定的,就叫做“律句”;凡不符合这种规律规
定
的,就叫做“拗句”。“拗”就是读起来拗口不顺畅的意思。律诗中出现了
“拗句”,可
以采取“救”的办法来弥补,如果不“救”,就叫做“失律”。
这在以后我们还要讲到。
词、
曲中也多用律句,
但它们都有各自
的特点和要求,
这里就不具体介绍了。
三、运用平仄需要注意的问题
1
p>
、
要正确辨别入声字。
阅读格律诗词,
p>
或用“平水韵”等古声韵写作格律诗词,
都有一个正确辨别入声字的
问题。关于入声字,我们在上一讲里已经给大家做
了一些简单的介绍。在古韵书中,入声
字大约有
1800
多个,其中常用的大约有
700
多个。现代汉语废除了入声,原来的入声字按照“入派三声”的原则,都分<
/p>
派到平、上、去三个韵目里。入声本来就是仄声,因此派到上、去两韵目的字,
仍然归仄声,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就是分派到平声韵目里的旧读入声字。
对于这部分旧读入声字,只有利用韵书去熟悉和记住,别的现在还没有什么更
好的办法
。
现在提倡用中华新声韵来写作格律诗词,
如果大家掌握了诗词
格律,
又是用新声韵来写作,入声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p>
2
、要正确识别、理解和掌握平仄两读字。平仄两读字有两种情况需
要注意:
①古今平仄异读字,但字义不变。如:
俱
古读平声,
今读去声。
如杜甫“野径云俱黑”、
“尔曹身与名俱灭”。<
/p>
这里“俱”
字均为平声。对于此类古今平仄异读字,如果用新声韵
写作,就要特别注意,
只能把它作为仄声字用,否则,把它用到诗句中应该用平声字的位
置上,就要
出现失律的现象。
宁
古只读平声,今分两读。“安宁”
的“宁”读阳平声;“宁可”、“宁死不屈”
的“宁”读去声。对于此类字,用新声韵写
作,就要具体对待,分清具体的语
言环境和词义所指,不可胡乱使用。
< br>
拥
古读上声,今读阴平声,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②平仄两读字,即可平可仄,但词性、词义都不变。这种情况要看它在诗词中
< br>所处的位置来定其读音。比如:看、听、望、忘、醒、教、过、叹、漫、横,
场等
等。
③一字多义,音随意转。这部分字因词性、语义不同而读
音不同,如:观、和、
长、为、更、论、禁、骑、燕、中、荷、磨、传、调、弹、号、分
、兴、将、
降、行、藏、量、担、盛、当、石、车、虹、重,等等。
3
、
要注意方音的误读。
在我们沿淮地区,
方言虽然不是很严重,
但也
大量存在,
特别是阴平声(一声)被误读成上声(三声)的现象很普遍,比如:风、波、
双、霜、冰、花、天、街、阶、舟、周、书、朱、诸、猪、妈、爹、敲、英、
桑、丧、伤、张、章等等。对于初学古诗词的人来说,不论是使用古声韵,还
是使用新声韵,
方音误读的问题都是一个不小的拦路虎,
必须
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上这些情况,
在
格律诗词的阅读、赏析尤其是写作中,
都会经常遇到。
因此,<
/p>
做为一名古典诗词爱好者和习作者,同学们都必须正确对待,认真研习,熟练
掌握。
思考题:
①格律诗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②阅读
下列诗作,并用符号标出它们的平仄声调。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再找出
它们的入声字,并
用符号标注下来。
第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第二首:《春望》——(杜甫诗)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第二节
关于对仗
一、对仗是构成律诗的重要因素之一
什么是对仗?对仗又叫对偶。就是在韵文中,上下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
相同,互相
成对,而平仄声调则要相反,如同古代的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
说:“造化赋形,文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
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不相须,
自然成对。”他在这里把对仗看成是事物的
客观存在和文艺创作的规律。可见古人对对仗
这种行文形式和修辞方法已经有
了很有见地的认识。
汉字是一字一音,最适于对仗。古代诗文如《诗经》中就多有对仗的句子。后
来对仗形式更为发展,并逐渐衍化为骈体文、律诗和对联等诸多文学样式。对
仗的作
用就是能使读者在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同时,也能欣赏到作品的一种形
式的整齐、对称和
协调之美,而作品的这种形式美又能反过来增强作品思想感
情的感染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国传统诗歌中的律诗,其艺术生命力之所以
历经千年而不衰,
对仗这种修辞手段的运用,
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因此,
在诗词创作中,凡按格律要求应该对仗的地方,一般都要尽量使用对仗,以增
加诗词的美感。而不使用对仗或使用的不正确,就不能称作律诗。
二、对仗的基本要求:
1
、本句平仄相间,对句除韵脚外,要平仄相对。这在前面已讲到,这里就不再
重复。但有一点仍然要提请同学们注意,即在对仗句中,一般都是“两—两”
或“三—
两”相间与相对。这种现象,恐怕与我们汉语言的词组结构、语音音
节、节奏等因素有很
大的关系,不可忽视。
2
、出句和对
句的字数、句型和词类要相同,义类要相对。如王勃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从句型、词类上
讲,上下两句是相同的:“海内”与“天涯”都是主谓结构的
方位词组,“知己”与“比
邻”都是动宾结构的名词词组,而中间的“存”与
“若”都是动词。从词义上讲,上下两
句又是相对的:“海内”指国内或者说
是近处,
“天涯”则指国
外或者说是很遥远的地方。
“知己”是指知心、
至交、
朋友,而“比邻”则是指邻居、近邻。我们再看杜甫诗的两个例句:
①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例①句
中的“一行”与“两个”、
“白鹭”与“黄鹂”、
“上”与“鸣
”、
“青
天”与“翠柳”,
例②句中的
“不尽”与“无边”、
“长江”与“落木”、
“滚
滚”与“萧萧”、“来”与“下”,基本都是这种句型、词类相同,而词义义
类相对的情况。
三、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
1
、词的分类。王力先生按照律诗的对仗,把词概括为九类。
①名词类:表示人、事物、时间、地点的词,如人名、地名、专用名、日月、
星辰、山川、江河、草木、花卉等等。
②动词类:表示人或事
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如看、听、笑、哭、
唱、吃、喝、读、写、爱、恨、跑
、走、跳、升、降、飞、落、保卫、建设、
发展、变化等。
<
/p>
③形容词类: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声音的词,如美丑、香臭、明暗、胖瘦、
高低、长短、轻重、快慢、嘀嗒、轰隆等等。
④
代词类:表示能起指示、代替作用的词,如谁、哪、你、我、他、尔、汝、
吾、余、这、
那、彼、此、这里、那里、你们、我们、他们、它们等。
⑤数
词类: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如个、十、百、千、万、初一、老
大、第一,等等
。
另外,与数词类相联系的,还有表示计量单位的量词,如尺
、丈、里、斤、两、
分、亩、只、匹、头、担、吨、石、块、台、辆、部、间等等。某些
名词与数
词配合,
也可以用来做量词使用,
如一天的“天”,
五更的“更”,
三年的“年”,
九霄的“霄”,半锅的“锅”等。
⑥颜色词类
:表示色彩的词,如黑、白、红、绿、黄、蓝、橙、紫、翠、碧、
苍、寈、素、黛等等。
一些带有色彩的名词如金、银、铜、霜、雪、血、枫等,
也可用来表示色彩、
⑦方位词类:表示方向、位置的词,如东、南、西、北、上、下、左、右
、内、
外、前、后等等。
⑧副词类:
表示动作、行为和性质状况的程度、范围、时间、语气,而对动词、
形容词起修饰、限制
或补充作用的词,如已、已、将、很、又、正在、忽然、
未曾、竟然等等。
⑨虚词类:包括连接词和介词。连接词表示词语间的连接关系,如和、与、
或、
不但、而且、即使、因为等。介词表示介绍某些词语为另一词语的附加语,如
从、于、沿着、依照、按照、以、为、因、将、把等。
2
、同类词相对还应注意:
①数目字,包括孤、独、无、半等字,自成一类。
②颜色词自成一类。
③方位词,如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自成一类。
④连绵词,如葡萄、杜鹃、鹦鹉、鸳鸯、蟋蟀等,只能与同词性的连绵词相对。
3
、名词还可细分为:天文、地理、时令、宫
室、服饰、用器、植物、动物、人
伦、人事、体形等。如: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墟里”与“渡头”是地理对,“孤烟”与“落日”是天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