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余年寄山水
785次浏览
2021年03月03日 22: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偎依的意思-人事助理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新约马太福音)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这学期我们研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



时常在想,教师与一般职业的确是不同的,因为大多数职业一般是需


要从业者个人努力从而求得成功,只要从业者个人业务熟练,技艺精湛,


对待工作认真勤 恳,必然会有所收获。然而教师职业的成功与否指向者并


不是教师自身,而是学生,是另 外一个个独立于教师之外存在的个体,教


师无法包揽代替这些个体的态度、想法、情感等 ,而教育并非万能。正如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序言中所说:


“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


给儿童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儿童理发;假 如你是牙医,你给儿


童打理牙齿,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儿童的外部。我们教师既不是裁缝, 不是


理发师,也不是牙医,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

< p>
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培养他,


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


修剪、打磨, 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


无奈。



这无奈应该困扰过许多老师,


尤其是当我们在面对传统意义 上的


“坏


学生”


“差生”时,这种无力 之感尤为沉重,这时我们往往会抱怨教育的苍


白,学生的品性,然而郭教授却认为这更证 明了“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


性。他认为正因为“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 后完成”


,因此


“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 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


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 们必须一


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


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了。


”我觉得这也许就是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 育家


的缘由吧。教育家是智慧的,他不会被无力与苍白压倒,他会努力寻求问

< p>
题解决的方法,不断探索总结,就算是逆境,也要开拓出一片希望的曙光


之 路,而不是怨天尤人。翻阅着这本书,感受着生本教育的神奇:一二年


级才六七岁或刚刚 八岁的孩子能写出洋洋洒洒数百上千字,充满创意的作


品;汲取着生本教育的种种理念: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


新„„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教育家的智 慧可以感染人,改变人


的认识。必须先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改变,方才能够指导日 常的教


育教学工作,粗浅地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吧:



为学生的设计真正把师本和生本分离出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


了解 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是不同的,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我认


为,为教师的设计和 为学生的设计并不完全矛盾。所谓的为教师的设计即


一切指向教师,以方便教师教为主旨 ,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为主的设


计;而为学生的设计则在这一基础上将学生的认识水 平、思考方式等等考


虑进去,从而对设计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儿童学的设计。郭教授赞 同为


学生的设计,因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是

< p>
一个个生命实体。



作为教师,备课是日常教 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去


询问一个教师“你会备课吗?”


,可以说是一种侮辱——备课是教师的基本


技能。然而看了上文郭教授的这段 话,我们不妨再问问自己:


“我会备课


吗?”我们的备课多考虑 的是自己怎样教还是学生怎样学?我们在备课的


过程中是否只关注了自己和文本,而忽略 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认识的基


础等等?说到这里,又想起了沈大安的一段话:有人说教 师解读文本,要


有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我觉得说得很好。毕竟,教师读文本


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


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他们会 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如果发生理解错误,我们怎么去引


导?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有篇课文《三个儿子》


,课后的思考题是“老爷爷为


什么说他只 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按我们成年人的估计并不难,因为


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 顺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可是我就听到课堂


上有学生说:


“老 爷爷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只看见一个儿子。


”我们备


课时应 当考虑,如果儿童解读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去引导,而不是


一味往深处走。


“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


走向“生 本”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


“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



这并不是一句空洞 的口号,


如果在备课时遵循“为学生的设计”这一原则,课堂自然会以学生为主体,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是真正学会了备课。


教育总是要对人进行限制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育就是


限制。教育在给 人以限制的时候,同时也要给人以自由,好让他们用自身


的内存、自身的自然物,去获得 外部的知识、外部的自在物。初看起来,


这两段话是矛盾的,细究一下,其实并不,关键 在于处理好自由与限制的


度。教育是限制,郭教授举了一个学单词的例子:看到一个单词 ,我们要


学生按照人类的规范去读它和理解它。我们要让学生去认识和掌握人类认


识的一切有用的东西,要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这就需要有某种制约。教


育要给人以自由,郭教授举了一个更为形象的例子:插秧与抛秧。与插秧

偎依的意思-人事助理


偎依的意思-人事助理


偎依的意思-人事助理


偎依的意思-人事助理


偎依的意思-人事助理


偎依的意思-人事助理


偎依的意思-人事助理


偎依的意思-人事助理